当北京卫视黄金档正播放着五星红旗飘扬的《觉醒年代》,重庆卫视却在深夜剧场回放着《红岩》里江姐绣红旗的经典片段,这两幅画面,如同两束来自不同方向却交汇于同一点的探照灯,照亮了当代中国媒体政治中最精妙的辩证法——统一性如何通过差异性来表达,整体性如何借由地方性来强化,京渝两地的卫视,绝非简单的频道符号,而是两座精心构筑的意识形态镜像迷宫,在差异纷呈的节目编排之下,执行着同一项崇高使命: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亿万颗跳动的心脏,缝合进同一个宏大的国族叙事图谱。
北京卫视天生被赋予了“中央喉舌”的政治胎记,它的镜头永远聚焦于国家仪典的威严现场,它的声音总是回荡着政策解读的权威腔调,从《档案》对革命往事的正本清源,到《我是大医生》巧妙将“身体健康”隐喻为“国强民富”,北京卫视构建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殿堂级的国家叙事体系,它宛如一面广角镜,意图囊括整个华夏的精神地貌,每一个画面都在无声地宣告:这就是中国,一个统一、强大、走向复兴的文明共同体。
而重庆卫视,则如同一面棱镜,将北京卫视投射出的白光,分解为更具地方色谱的斑斓光谱,它不直接复述中央的宏大叙事,而是潜入巴渝文化的肌理深处,开采那些既能彰显地方独特性、又能服务于国族认同的文化矿藏。《谢谢你来了》中市井百姓的感恩故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在地化诠释;《中国号》对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则将国家战略融入巴山渝水的具体变迁,重庆卫视的意识形态策略,是一种“迂回包抄”的精致艺术——它通过激活地方历史记忆(如抗战陪都、红岩精神)和地域文化符号(火锅、棒棒军、山城地貌),使国族认同不再是抽象的政治教条,而是可触可感的多愁记忆与情感共振。
京渝卫视的节目内容,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意识形态双簧,北京卫视高擎红旗,以庄重肃穆的“国家语言”进行直接宣讲;重庆卫视则端出火锅,用麻辣鲜活的“地方方言”实施情感渗透,一庄一谐,一雅一俗,却奇妙地达成了战略协同,当北京卫视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片展示国家战略的磅礴手笔时,重庆卫视的《行走川渝》则用镜头捕捉普通铁路工人为“一带一路”项目挥汗如雨的面孔,国家与地方、整体与局部、宏大与微小,在这两个频道的隔空对话中,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存在,而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向观众传递一个清晰信息:国家的宏大叙事,正落实于地方的日常实践;地方的独特风貌,因融入国家发展而熠熠生辉。
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媒介共谋,其终极目的是一种精密的“认同缝合”,现代国家的认同建构,绝非单向度的灌输所能完成,它需要创造一种“共鸣效应”,让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观众,都能在媒介镜像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点,北京的观众从《北京您早》的京味文化中感受到首都荣耀与国家强大的同构;重庆的观众从《雾都夜话》的本土故事里体会到巴渝儿女的奋斗与国家进步的同步,两地卫视以不同的方言,合唱着同一首国族主题曲,巧妙地将“中国人”这一抽象身份,缝合进“北京人”“重庆人”等具体身份之中,使国族认同成为一种内生性的、情感化的自觉,而非外烁的政治强制。
这种完美的媒介政治学并非毫无裂缝,当重庆卫视过度强调其“红色基因”而相对模糊了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西南枢纽史,当北京卫视的“大国叙事”偶尔流露出中原中心的无意识傲慢,镜像的扭曲便悄然发生,但或许,正是这些微小裂痕的存在,才反证了系统整体的巨大韧性——它允许一定程度的地方性逸出,反而更强化了整体的稳定与包容。
京渝卫视的双城记,因而是一曲精心编排的国家协奏曲,它启示我们,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导权,并非依靠单调的政治喊话得以维系,而是通过允许多声部、多音色的地方性表达,并在更高维度上将其整合进国族认同的宏大乐章,在这场永不落幕的意识形态演出中,北京卫视是高昂的主旋律,重庆卫视则是绚烂的和声部,它们用差异性的共振,最终完成了对于“何为中国”这一永恒命题的最有力回答——中国,正是由无数个如京渝般既独特又融合的地方性所共同熔铸的、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changshikepu/44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重庆卫视北京卫视,重庆卫视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国内多地疫情出现波动,重庆市和福建省作为重要地区,其疫情动态备受关注,本文将从两地疫情报告、防控措施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公众提供全面信息。重庆市疫情报告重庆市近期疫情呈现局部散发态势,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