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深秋,疫情笼罩下的城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空荡的街道上,只有防疫宣传车的喇叭声偶尔划破寂静,然而在这片寂静之下,无数个线上会议室却异常活跃——政府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会、企业的线上运营协调会、社区的物资保障调度会,这些数字会场的灯光,照亮了疫情中的另一种忙碌。
疫情期间的会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形态,摄像头代替了面对面,屏幕共享取代了纸质材料,聊天框里的文字补充了现场讨论,在某次疫情防控指挥部会议上,十几个部门的负责人通过视频连线,同步更新数据、协调资源,技术让物理距离消失,却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会议的质感——那些原本在会前寒暄中自然流露的关切,那些举手投足间传递的情绪温度,被压缩成了数字信号。
这些会议承载着超乎寻常的重量,每个决策都关乎生命健康,每项部署都牵动万家灯火,凌晨两点的应急会议上,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疫情走势图;社区网格员的手机会议上,沙哑的声音汇报着隔离居民的需求,会议不再只是议事程序,而成为抗疫战场上的指挥中枢和生命线。
数字会议的另一面是难以忽视的疲惫。“Zoom疲劳”成为普遍现象,连续数小时的屏幕会议消耗着人们的精力,某街道干部坦言:“一天最多要参加八个线上会议,从早开到晚,有时候麦克风都说到发烫。”这种疲劳不仅来自技术使用,更源于会议内容的沉重压力——每个决定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疫情期间的会议文化正在悄然转变,过去冗长的开场白被直接的问题取代,形式主义的汇报让位于实质性的问题解决,一位参与多次疫情防控会议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开会都是直奔主题,因为大家都知道时间宝贵,事情紧急。”这种高效务实的态度,或许是疫情带给会议文化的一份意外礼物。
但我们也需要警惕“为开会而开会”的形式主义在线上延续,有些部门仍然习惯于通过会议来显示“重视”,而非真正解决问题,如何避免线上会议成为新的形式主义载体,值得每一位组织者深思。
疫情终将过去,但线上会议的模式很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未来工作的常态,郑州疫情期间的会议实践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关键是如何通过会议实现有效沟通和科学决策;越是紧急时刻,越需要冷静高效的议事程序;会议的价值不在于开了多少会,而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
当城市重新恢复喧嚣,那些深夜里亮着的屏幕、那些通过电波传递的讨论声,将成为这段特殊时期的独特记忆,它们记录了一座城市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智慧,也提醒着我们:开会的本质,始终是为了更好地相聚与前行。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cshidaquan/13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郑州疫情期间开会,数字会场的沉默与回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2022年末,郑州富士康科技园区爆发的新冠疫情,不仅成为国内疫情防控的重要焦点,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大型企业危机管理、员工权益保障以及公共卫生责任的广泛讨论,随着事件逐渐平息,相关部门公布了处理结果,这一结果不仅是对事件的总结,更是对企业社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