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半,小陈滑动手机屏幕,重庆卫视《雾都夜话》的回放画面在黑暗中泛着微光,他刚结束加班,却仍能“准时”收看数小时前错过的节目,这种时空错位的消费模式,已成为当代媒介景观的常态,重庆卫视提供直播与回放服务的技术表象下,潜藏的是一场文化权力结构的深刻转移——从线性时间的专制中解放出来的受众,正悄然重塑着集体记忆的构建方式与文化消费的政治经济学。
传统直播建立起一套不容置喙的时间独裁体系,节目单如同军令状,观众必须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与社会节奏来屈从于媒介的时间分配,我曾目睹整个家属院在《山城棒棒军》播出时段陷入沉寂,那种万人空巷的仪式感强化了媒介议程设置的绝对权威,电视台不仅是内容提供者,更是社会时间的隐形立法者,通过节目编排无形中规定了民众的作息与注意力分配模式,这种单向度的传播模式塑造了整齐划一的集体记忆轨迹——我们都在同一时刻被相同的画面所触动,在相同的情节点落泪,这种情感共振构筑了坚固的集体认同堡垒。
回放技术的出现无异于一场时间政治的革命起义,当重庆卫视的视听内容被数字化切片并存入云端,观众便夺回了消费时间的自主裁量权,我的表妹能够将《谢谢你来了》的收看时间安排于周末午后,而非原本的周三晚九点黄金档,这种时间自主权背后是深刻的赋权意味: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日程接受者,而晋升为自我时间表的编纂者,媒介消费的民主化在此显现——农民工夜班后仍可追看《第一眼》民生新闻,老年群体能够反复播放养生节目片段,时间边缘群体被重新纳入文化传播的辐射范围。
回放功能在瓦解传统时间权力的同时,也肢解了集体记忆的共时性基础,当每个人依据自身偏好构建差异化的收看日程,那种万人同看一个节目的集体体验便消散于数字时空之中,重庆大轰炸纪念日特别节目原本是凝聚城市集体记忆的仪式性媒介事件,如今却可能被碎片化地消费于不同时空场景,这引发文化记忆学者的忧思:失去共时性体验这座锚点,集体记忆是否会退化为孤立的认知碎片?但我们亦需察觉,新型记忆共同体正在算法推荐中悄然形成——那些观看相同回放内容的人群,虽处于异质时空,却经由数字痕迹的聚合,形成虚拟的“记忆部落”。
更深层的权力博弈隐藏于用户数据之中,我们在点播回放时产生的行为数据——暂停、快进、重复观看——都成为精准的欲望图谱,重庆卫视的《中国好故事》回放中,哪些片段被反复观看,哪些被快速跳过,这些数据宝藏不仅指导着内容生产的方向转变,更成为广告投放的精准坐标,当我们陶醉于自由点播的权力感时,却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模式与情感偏好典当给了算法帝国,这种微观权力机制比线性直播时代的宏观控制更为隐蔽且高效。
面对直播与回放并存的双轨制,重庆卫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正经历身份重构的阵痛,它们既是权威内容的发布者,又被迫扮演数据平台的奴仆;既想保持议程设置的主导权,又不得不屈从于用户导向的内容策略,这种撕裂状态映射出整个传统文化生产的困境,然而智慧的做法或许是主动拥抱这种权力转移——既然时间专制已被技术瓦解,何不转而构建新型的文化共识场?例如利用回放数据洞察观众真正关切,制作更能引发共鸣的内容;或者创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媒介事件,在虚拟与实体的交织中重建集体记忆的锚点。
重庆卫视的直播与回放功能,表面上只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选项,深层却是文化权力关系的重新洗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媒介革命中,我们每个人既是被赋权的时间解放者,也可能成为新式数字控制的合谋者,真正的媒介素养或许在于:当我们手指轻点“回放”按钮时,既能享受挣脱时间枷锁的自由,亦能清醒认知这种自由背后新型权力结构的生成,并在个体选择与集体价值的张力间寻找平衡之道。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cshidaquan/4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重庆卫视直播在线直播回放/重庆卫视直播在线直播回放视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2022年末,郑州富士康科技园区爆发的新冠疫情,不仅成为国内疫情防控的重要焦点,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大型企业危机管理、员工权益保障以及公共卫生责任的广泛讨论,随着事件逐渐平息,相关部门公布了处理结果,这一结果不仅是对事件的总结,更是对企业社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