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一段郑州疫情发布会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画面中,一位社区书记动情地讲述自己因防疫工作错过了女儿的成人礼,这番言论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成为舆论焦点,这场发布会原本旨在传达疫情防控政策,却意外展现了官方沟通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巨大鸿沟。
那场发布会发生在去年11月6日晚,郑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当轮到中原区桐柏路街道平安街社区书记刘红英发言时,她分享了作为基层防疫人员的个人经历,没想到,这段关于“错过女儿成人礼”的分享迅速引爆网络,批评声如潮水般涌来,许多正处于封控中的市民表示,与他们的实际困境相比,这样的分享显得不合时宜甚至矫情。
这场发布会视频的传播轨迹值得深思,最初在官方渠道直播时,观看人数有限,但经过短视频平台剪辑传播后,迅速登上热搜榜,不同群体对同一内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官方可能认为这是展现防疫人员奉献精神的人文关怀,而大众则将其视为“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这种认知差异凸显了官方信息发布与公众接收之间存在的理解鸿沟。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场发布会视频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源于特殊时期公众情绪的敏感性,当时郑州正经历较长时间的封控管理,许多市民面临收入减少、生活物资采购困难、行动自由受限等实际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公众期待发布会提供的是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政策,而非个人情感故事的分享。
疫情新闻发布会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多重功能:传递权威信息、解读防疫政策、澄清不实谣言、引导公众预期,以及展现政府应对疫情的态度和决心,一场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在严肃政策传达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有数据的支撑,也要有温度的表达。
郑州发布会视频风波也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政府沟通面临的挑战,在短视频平台主导传播的环境下,任何官方发言都可能被剪辑、放大和重新解读,一段几小时的完整发布会,往往只有几十秒的片段能够获得广泛传播,这要求官方信息发布必须更加谨慎、精准,更能把握公众情绪的脉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郑州疫情发布会视频现象并非孤例,疫情期间,各地政府都面临着如何有效进行风险沟通的挑战,那些成功的案例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特点:信息透明准确、回应及时直接、态度诚恳谦逊、表达通俗易懂,相反,当发布内容与公众实际感受差距过大时,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也给政府公共沟通带来了重要启示,官方发言需要更加注重受众视角,理解民众真正关心什么、困惑什么、需要什么,情感表达必须把握分寸,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发布会不应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该成为双向沟通的起点,真正回应和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
如今回看那段引发争议的发布会视频,它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成为研究公共危机沟通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告诉我们,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信息发布不仅需要准确权威,还需要情感共鸣;不仅需要讲述者的真诚,更需要与听众的同频,疫情发布会才能真正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理解桥梁,而非加深彼此的距离感。
疫情终将过去,但如何有效进行公共沟通的课题将长期存在,郑州疫情发布会视频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一场网络舆论的风波,更应是关于如何建立更加有效、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沟通机制的深度思考。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kepujiehuo/144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郑州疫情发布会视频/郑州疫情发布会视频回放》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随着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许多市民和网友都在关注一个问题:“郑州封城了嘛?”这个问题不仅反映了公众对疫情动态的关切,也凸显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透明和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本文将基于最新官方数据和政策,深入探讨郑州的疫情防控措施,分析是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