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场停业了吗”成为本地市民和商业从业者热议的话题,郑州部分商场确实出现了停业或调整营业时间的现象,但这并非普遍现象,而是实体商业在疫情、经济转型和消费习惯变革多重压力下的局部反应,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二三线城市商业体面临的深刻挑战与转型机遇。
郑州商场现状:部分停业,整体承压
截至2023年末,郑州大型商业综合体超过50家,但近年来已有至少5家知名商场宣布停业或转型,例如百盛百货郑州店、丹尼斯百货人民路店等,部分商场虽未停业,但通过缩短营业时间、缩减楼层运营范围等方式应对客流下滑,值得注意的是,郑州并未出现“大规模停业潮”,核心商圈如郑东新区、二七广场等地的头部商场仍保持正常运营,但整体客流量和销售额较疫情前有所下降。
停业原因:多重因素叠加冲击
- 疫情长期影响:2021年郑州洪灾与后续疫情反复导致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据郑州市统计局数据,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线下零售业首当其冲。
- 电商与新模式分流: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消费模式兴起,挤压传统商场生存空间,郑州消费者线上消费占比从2019年的25%升至2023年的40%。
- 商业体量过剩:郑州人均商业面积已达1.2平方米,超过国际警戒线(0.8-1.0平方米),同质化竞争激烈。
- 消费习惯变革:年轻群体更注重体验式消费,单纯购物功能已无法满足需求,郑州部分老旧商场因业态单一、设施陈旧逐渐被淘汰。
行业转型:郑州商场的自救与创新
面对挑战,郑州商场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转型路径:
- 业态升级:如郑州正弘城引入沉浸式剧场、艺术展览等体验业态,餐饮和娱乐占比提升至50%以上;
- 数字化赋能:丹尼斯百货搭建线上商城,通过直播带货和会员系统打通线上线下;
- 差异化定位:例如YOYOPARK购物中心聚焦亲子经济,成为区域家庭消费目的地;
- 政策支持:郑州市政府推出消费券发放、商业改造补贴等措施,2023年投入超2亿元刺激消费。
未来展望:实体商业的出路何在?
郑州商场的困境是全国实体商业的缩影,其未来发展需聚焦三点:
- 场景重构:从“卖商品”转向“卖生活方式”,结合本地文化打造特色空间(如郑州1948主题街区);
- 数实融合:利用大数据精准运营私域流量,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闭环;
- 区域协同:通过商圈联动避免同质竞争,例如二七商圈与郑东新区商圈形成差异化互补。
郑州商场“停业”现象是市场自然出清与结构优化的过程,而非行业衰落的标志,正如经济学家刘彦平所言:“传统商场的退场是商业进化的一部分,未来属于能重构人货场关系的创新者。”对于郑州而言,这场调整既是挑战,更是推动商业体走向精细化、体验化的重要契机,消费者或许会告别一些旧商场,但迎接的将是更符合未来需求的商业新生态。
(字数:872)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kepujiehuo/154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郑州商场停业潮背后,实体商业的转型阵痛与未来出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随着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许多市民和网友都在关注一个问题:“郑州封城了嘛?”这个问题不仅反映了公众对疫情动态的关切,也凸显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透明和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本文将基于最新官方数据和政策,深入探讨郑州的疫情防控措施,分析是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