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频道,重庆卫视的直播画面跃入眼帘,解放碑的霓虹闪烁、长江索道的悠然滑行、洪崖洞的璀璨灯火——这些被镜头捕捉的重庆符号,通过电波穿梭于楼宇峡谷之间,投射进千家万户的方寸荧屏,这不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更是一场精密的城市感官手术:当重庆卫视的镜头代替了市民的眼睛,山城的时空维度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重构,直播技术以温柔而强硬的姿态,将三维的山地肌理压平为像素矩阵,却又奇异地拓展了城市的存在疆域,使“在场”与“缺席”的古老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传统的地域认知根植于身体的物理移动与感官的直接验证,重庆的“山城”特性本需以脚步丈量陡峭石阶,用肌肤感受江风湿度,借舌尖品尝麻辣鲜香,方能构建完整的城市体验,这座城市的灵魂藏匿在南岸坡坎巷弄老妪的闲谈中,隐匿在凌晨码头搬运工沉重的呼吸间,溶解于秋日缙云山缭绕的雾气里——这些皆是难以被镜头完全框定、被麦克风彻底捕获的“不可传输的剩余”,卫视直播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认知协议,它将城市切割为可管理的视觉单元:航拍镜头赋予上帝视角,将错综复杂的立交桥化作炫目的科技艺术品;特写镜头提炼民俗细节,将川剧变脸的火爆凝练为文化符号,直播并非复制现实,而是依照媒介逻辑执行一次城市形象的提纯与再编码,生产标准化的“重庆性”——那些不便展示的杂乱角落、发展中的阵痛与普通人的沉默艰辛,在光鲜的直播画面前悄然退隐。
更为深刻的是,直播改写了重庆的时空法则,它创造了“共时性的异域空间”:一位远在秀山的农户能与渝中区的精英同时目睹同一场江北嘴的灯光秀,这种共享的视觉经验锻造出超越物理距离的共同体想象,仿佛屏幕在分裂的地理空间中凿出相互连通的隧道,时间性同样被技术驯服,直播的即时性制造出“永恒的当下”,重大事件的转播使百万观众沉浸于同一刻的紧张或狂欢;而录播重播则允许时间被无限次召回与重温,解放碑新年钟声得以脱离线性时间的禁锢,成为随时可激活的集体记忆胶囊,重庆卫视因而不再仅是新闻播报者,更是城市时间的首席建筑师,它决定何种瞬间值得被定格、放大、循环放映,从而主导着公众对城市历史的叙事节奏与情感基调。
但这场感官革命内嵌着不容忽视的辩证性,直播在拓展认知疆域的同时,亦实施了某种温柔的剥夺,当洪崖洞的壮丽仅能通过镜头的取舍来欣赏,当火锅的热气沸腾仅能化为屏幕一角的高清特写,用户便被永久放逐于“模拟信号之城”,再也无法复得亲身立于吊脚楼前所获得的那种包裹全身的沉浸体验,身体的退场意味着认知的扁平化,我们收获了信息的广度,却可能丧失了理解的深度与质感,更为关键的是,直播画面的择取、视角的设定、叙事的框架,无不渗透着意识形态与商业逻辑的隐形操控,它所呈现的重庆,究竟是全体市民情感与生活的真实折射,还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旨在吸引投资与旅游的都市宣传片?当镜头持续追逐着霓虹闪烁的江北嘴,却鲜少转向下岗工人聚居的破旧社区,这种“视觉政治”正在参与塑造一种不平衡的城市注意力经济,甚至重新分配着发展机遇与社会关怀。
重庆卫视的直播因而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化场域,它既是照亮山城的璀璨灯塔,也是投下阴影的遮蔽之物;它既慷慨地赠予我们跨越障碍的“千里眼”,又悄然将我们的感知囚禁于精心布置的取景框内,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否在拥抱技术带来的便捷与震撼的同时,保持一种清醒的媒介批判力,永不忘记放下手机、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双脚去踩踏十八梯湿润的青石板,用自己的肺腑去呼吸长江沿岸潮湿的空气——因为唯有在镜头之外、信号未达之处,才潜藏着这座城市未被编辑的、粗粝而蓬勃的灵魂,在直播时代,重返线下体验不是怀旧的反抗,而是对异化危机的必要救赎,是对抗认知殖民的微小而坚定的起义。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yulezixun/42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重庆卫视直播重庆(重庆卫视直播重庆市国防教育公开课)》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随着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与局部聚集性态势交织,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动频繁地区,持续优化调整隔离政策,以科学精准防控为原则,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文基于浙江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最新通告(截至2023年10月),梳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