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疫情趋势图在屏幕上蜿蜒伸展,那些优雅平滑的曲线和冷静客观的柱状图,正以科学的名义执行着最暴力的抽象,每日新增、七日平均、区域分布——这些被简化为数字的生命经验,在技术官僚眼中不过是决策依据,在流行病学家看来是病毒传播规律的显现,而对被封锁在混凝土格子中的普通人,却是切肤之痛的数字化呈现,疫情趋势图不仅描绘病毒传播轨迹,更映射出一个社会将人类苦难转化为统计数据的惊人能力。
疫情数据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权力与知识的共谋,福柯对治理性的剖析惊人地预见:现代国家通过将人口转化为可测量、可管理的数据对象来实现控制,重庆每日疫情发布会的权威数字,抹去了发热门诊前的长队、无法透析患者的绝望、被铁板封门的居民的呐喊,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个体遭遇,在追求宏观趋势的统计视野中遭到系统性清除,当一个人的痛苦被简化为“无症状感染者1例”,统计暴力已经完成它的首次献祭。
趋势图的视觉修辞学精心操纵公众感知,对数坐标可以柔化指数增长的恐怖,颜色编码能够淡化区域风险的差异,“总体向好”的解读总能从选择性数据展示中找到支撑,2022年末重庆疫情中,当局对“高风险区”定义的频繁变更,使趋势图的历时比较失去意义,却制造出管控有效的幻觉,这种数据可视化不再是中立的传达工具,而成为尼采所言“透视性外观”的完美范例——通过特定视角和表征方式建构现实。
被标准化数据排除在外的,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生命经验,统计表格不会记录婴儿因核酸检测延误出生的创伤,趋势曲线无法反映小企业主目睹一生心血崩塌时的窒息感,这些被阿甘本称为“赤裸生命”的存在,在宏大疫情叙事中沦为无足轻重的代价,当专家们争论“死亡率0.1%还是0.2%”时,每一个百分比背后的一百个具体的人却从对话中消失不见。
数字时代的疫情管控将这种异化推向极致,健康码、行程追踪、核酸报告——人的存在被简化为一串代码和几个图标,当绿色箭头成为通行证,当48小时有效期决定一个人能否生存于公共空间,我们见证了数字身份对血肉之身的彻底殖民,重庆居民手机屏幕上的码色变化,比他们的实际健康状况更具现实效力,这种数字异化使得疫情趋势图不再是反映现实的镜像,而成为反过来建构现实的模板。
数据从来不会温顺服从,重庆市民自发统计的求助信息、非官方流传的医院实况视频、微信群里共享的物资信息,构成了与官方趋势图平行的另类数据宇宙,这些草根统计行为,正是德塞都“战术”理论的生动体现——弱者利用强者的工具创造自己的空间,当人们对比官方数据与亲身感受的巨大鸿沟,统计图表精心编织的确定性幻觉开始碎裂。
在疫情第三年,我们迫切需要重建一种有人味的数据伦理,这要求我们观看疫情趋势图时,永远记住每个数字背后跳动着的人类心脏;制作数据可视化时,拒绝那些过度简化人类苦难的统计分类;解读流行病学数据时,承认量化方法的局限性并为无法量化的价值保留空间,正如列维纳斯所启示:真正的伦理始于对他者面孔的回应,而非对抽象数字的管理。
重庆疫情趋势图最终将成为历史档案中的一行注脚,但它所揭示的数据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张力将长期存在,能否发展出一种既尊重数据科学,又不泯灭人类尊严的疫情响应方式,考验着每个社会的文明成色,统计数字可以指导抗疫,但永远不能为牺牲个体价值提供辩护——这是疫情教给我们最血淋淋的数学课。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shenghuobaike/20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重庆疫情趋势图最新/重庆疫情趋势图》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重庆市因应新冠疫情反弹,宣布实施局部封控措施,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决策并非孤例,而是全球疫情持续波动背景下,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的又一实践,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城市,其封城举措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生活,更折射出疫情防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