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卫视抗疫英雄报告会的聚光灯照亮舞台,那些被鲜花与掌声包围的面孔背后,是无数个被折叠进历史褶皱的姓名,这场精心编排的仪式,与其说是对英雄的加冕,不如说是一场关于集体记忆的盛大建构——它既照亮,也遮蔽;既铭记,也遗忘,在官方叙事的光晕之外,潜伏着更为庞大而沉默的群体,他们的牺牲与挣扎构成了抗疫史诗中最为幽深却也最易被抹去的一章。
报告会舞台的炫目光芒具有某种魔法般的选择性,它将镜头精准地对准了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指挥若定的官员、慷慨解囊的企业家,却将外卖骑手、社区志愿者、环卫工人推入叙事光谱的阴影地带,那些在空荡街道上飞驰的电单车,承载的不仅是食物与药品,更是一个个家庭生存的希望;那些在寒风中坚守小区的红袖章,测量的不仅是体温,更是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坚韧底线,他们构成了抗疫史诗最厚重的基座,却注定成为英雄叙事中模糊的背景板,这种叙事的选择性绝非偶然,它遵循着一套隐秘的权力语法——只有符合主流价值与宣传需要的形象才能获得符号性的加冕,其余则被归入无需被看见的“理所当然”。
更为吊诡的是,盛大的表彰仪式在铭记的同时完成了更高效率的遗忘,聚光灯越是明亮,它未能照亮的地方就越是黑暗,我们记住了台上声泪俱下的感人故事,却可能遗忘了因封控无法及时就医的心梗患者;我们传颂着方舱医院里的医患共舞,却淡忘了那些在隔离板房中度日如年的外来务工者,媒体的镜头语言与报告会的议程设置,共同编织了一幅经过提纯的现实图景,它将苦难进行美学化处理,将复杂的抗疫历程简化为一部善恶分明、结局光明的英雄传奇,这种叙事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仪式,通过授予少数人荣誉来巩固集体认同,同时将结构性矛盾与个体创伤巧妙地排除在公共视野之外。
那些真正沉默的,往往是承受最多重压的灵魂,凌晨三点在急诊室外蜷缩的陪护家属,他们的焦虑从未被计入抗疫的代价;那些在口罩生产线旁连续工作十六小时的女工,她们的疲惫消解在“中国速度”的宏大赞美诗中;甚至包括那些因过度劳累而倒下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名字或许只会出现在某一纸内部简报的角落,这些无名者的生存状态,构成了抗疫史诗中最沉郁的低声部,却被报告会的高亢主旋律所覆盖,他们的故事缺乏戏剧性的起伏,不够“典型”,难以被纳入精心设计的叙事框架,于是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恰恰取决于它如何对待那些没有被聚光灯照亮的普通人,真正的历史记忆不应是经过精心修剪的盆栽,而应是包容百川的深海,在歌颂英雄的同时,我们必须为沉默的大多数保留哀悼与反思的空间——纪念那个在阳台上敲响脸盆的市民,他的绝望与呼喊不应被简单地归类为“负能量”;记录下那个辗转多家医院求助无门的孕妇,她的遭遇揭示的系统脆弱性需要被直面而非掩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与报告会上的鲜花掌声一样,都是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维度。
重庆卫视的报告会终将落幕,但关于如何铭记这场灾难的辩论不应停止,我们既需要仪式性的表彰来凝聚人心,更需要一种超越政治功利的历史意识,去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拥抱那些矛盾的真相,只有当无名者的故事获得讲述的空间,当普通人的苦难不再被宏大的英雄叙事所吞噬,我们才能真正建构起一座不被时间侵蚀的记忆丰碑——它不属于任何个人,而属于所有在灾难中挣扎、求生、互助的普通人,这座丰碑沉默无言,却构成了一个民族最深厚的道德根基。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shenghuobaike/43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重庆卫视抗疫英雄报告会/重庆卫视抗疫英雄表彰大会》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重庆市因应新冠疫情反弹,宣布实施局部封控措施,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决策并非孤例,而是全球疫情持续波动背景下,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的又一实践,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城市,其封城举措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生活,更折射出疫情防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