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知名购物中心“金象城”正式闭店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座运营逾十年的商场悄然落幕,玻璃门上贴着“停止营业”的告示,空旷的中庭与褪色的促销海报形成刺眼对比,这已是2023年以来郑州关闭的第三家大型商场,从百货巨头到社区商业体,实体零售的“闭店潮”正从一线城市蔓延至郑州这样的新一线城市,折射出传统商业模式的深层危机。
商场关闭: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金象城的关闭并非孤例,2022年至今,郑州已有包括大摩广场、丹尼斯百货人民路店在内的多家商场停业,究其原因,首先是电商冲击的持续深化,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网购渗透率高达8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线下商场沦为“试衣间”的现象日益普遍,尤其服装、家电等品类的线下销售额年均下滑超15%。
商业体量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加剧了行业洗牌,数据显示,郑州人均商业面积已达2.8平方米,超过国际警戒线1.2平方米的两倍以上,各大商圈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差异化定位,以金象城为例,其周边3公里内聚集了7家同类商场,品牌重合率超过60%。
疫情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影响不容忽视,尽管防疫政策已优化,但消费者习惯悄然改变:郑州2023年线下商超客流量较2019年下降31%,且消费行为更倾向于目的性购物而非休闲体验,叠加租金人力成本上涨,商场运营压力陡增。
行业转型:自救与升级的探索
面对困境,郑州商业体正尝试多条突围路径,一是业态重构,从“购物中心”转向“生活中心”,例如郑州万象城引入沉浸式剧场、艺术展览等体验业态,其文化类商户占比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3年的30%;二是数字化赋能,通过小程序、直播带货打通线上线下,丹尼斯百货借助私域流量运营,2023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0%。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商业”的崛起,郑州万科广场通过引入亲子农场、社区食堂等业态,精准服务周边3公里居民,工作日客流反超周末,这种“小而美”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商业地产的新方向。
宏观视角:城市更新与商业生态重构
商场关闭潮背后,是郑州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随着城市规划从“摊大饼”转向“多中心”,商业资源正从传统商圈向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等新兴区域分流,例如郑州高铁东站商圈近三年新增商业面积达50万平方米,而老城区商业空间则进入存量优化阶段。
政策引导也在发挥作用,郑州市政府2023年出台《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鼓励传统商场改造为创新产业园或公共文化空间,金象城所在片区已被纳入城市更新计划,未来可能转型为科创综合体。
未来展望:实体商业的价值重塑
尽管挑战严峻,实体商业仍不可替代,调查显示,郑州消费者对“社交体验”“即时满足”的需求持续上升,超70%的Z世代表示“愿意为优质线下体验付费”,这意味着商场需从“卖货场”转型为“社交生活场”,通过打造文化IP、策展型零售等模式重构人货场关系。
正如经济学家刘昆所言:“未来十年,中国商业将进入‘冰火两重天’时代,无效供给加速出清,创新业态破茧成蝶。”郑州商场的闭店潮不是终点,而是行业走向成熟必经的阵痛,唯有主动拥抱变化者,才能在变革中抓住新的生机。
本文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河南省零售行业协会、《2023中国城市商业力报告》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shenghuojingyan/14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郑州各大商场暂停营业/郑州一商场关闭》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郑州富士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作为全球电子制造巨头的重要生产基地,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优化生产环境、提升员工福利,并适应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变革,这些政策不仅反映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凸显了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