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地陈列着一份泛黄的手稿——1987年,第一位来自台湾的交换生留下的学习笔记,三十余年过去,这份笔记已成为郑大与台湾教育交流的见证,而今天的郑州大学,早已与台湾各界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枢纽。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与台湾的教育交流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从最初的零星教师互访,到如今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郑大已与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新竹)等十余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据统计,截至2022年,郑州大学累计接待台湾师生逾2000人次,向台湾派出交流生及学者超过1500人,这种双向流动的学术交流模式,构建起了跨越海峡的知识桥梁。
在科研合作领域,郑大与台湾高校的协作尤为突出,两地在中医药研究、中原文化探源、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上强强联合,共同承担了27项国家级研究课题,2016年,郑州大学与台湾中兴大学共建的“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为两岸首个专注于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平台,该中心每年举办两岸学者论坛,已累计发表合作论文百余篇,为追溯两岸文化根源提供了学术支撑。
“在郑大交流的那学期,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渊源。”来自台湾逢甲大学的李同学在交流感想中写道,像他这样的台湾学生,在郑州大学不仅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通过学校组织的“两岸青年文化寻根之旅”、“中原文化工作坊”等活动,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郑大特别为台湾学生设计了“结对子”项目,每位台湾学生都有一名大陆学伴,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教师层面的交流同样丰富多彩,郑州大学已累计派出近百名教师赴台进行访学和研究,同时聘请了30余位台湾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先生自2018年起受聘为郑大兼职博导,他已联合指导了3名博士研究生:“两岸学术各有所长,台湾在国际化视野方面有优势,大陆在实证研究和资源整合上见长,这种互补性让我们的合作产生了1+1>2的效果。”
疫情时期,郑州大学创新性地搭建了“云端交流”平台,与台湾合作院校开展了在线讲座、虚拟实验室、远程学术会议等新型交流模式,2021年,两岸青年学生通过VR技术“云游”了河南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即使在特殊时期也保持了两岸学术交流的连续性。
郑州大学的对台交流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还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2019年,郑大科技园设立了“台湾青年创业孵化区”,为来自台湾的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成功孵化7个台湾创业团队,领域涵盖文创设计、数字医疗和现代农业技术。“郑大提供的不仅是场地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连接了整个中原地区的产业资源。”一位入驻孵化区的台湾创业者如是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大学正在规划与台湾交流的“新蓝图”——建立两岸联合实验室、扩大双学位项目规模、共建中华文化数字化平台……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深化两岸教育合作的内涵与形式。
郑州大学与台湾的教育交流,如同一条跨越海峡的纽带,连接的不仅是知识和人才,更是文化与血脉,这种基于学术的对话与合作,正在悄然为两岸关系注入正能量,为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贡献着大学应有的智慧与力量,在这所大学里,两岸师生共同书写着交流互鉴的精彩篇章,也共同期待着更加广阔的融合未来。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shenghuojingyan/17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郑州大学台湾/郑州大学台湾交换生项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郑州富士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作为全球电子制造巨头的重要生产基地,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优化生产环境、提升员工福利,并适应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变革,这些政策不仅反映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更凸显了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