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卫视新闻直播的片头音乐准时响起,无数个家庭的客厅被同一束光点亮,荧屏上,主播正襟危坐,字正腔圆地播报着城市发展的最新捷报,镜头切换间,工地塔吊如林、立交桥蜿蜒盘旋、会议现场掌声雷动——这是一幅被精心编排的现代都市史诗图景,然而在这光鲜的视觉盛宴背后,一场无声的认知战争早已悄然打响,新闻直播并非客观现实的透明传送带,而是一场被编码的仪式,它在建构集体认同的表象下,正隐秘地重塑着三千万重庆人的感知结构与现实认知。
新闻直播的本质是符号的暴力循环,重庆卫视镜头对“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智能化重镇”等关键词的重复性强曝光,绝非信息传递的原始需求,而是通过能指的不断狂欢生产情感依附,当“高质量发展”的标语叠加在流光溢彩的江北嘴金融区画面上,配以雄浑激昂的解说词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已然让位于视听符号的情感裹挟,这种媒介仪式日复一日地上演,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视听体验,观看行为本身便异化为对符号权力的无意识臣服仪式——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镜头所预设的价值排序与认知框架,将荧屏中的重庆内化为自我身份认同的坐标原点。
吊诡的裂缝在直播光鲜的表皮之下暗涌,当镜头沉醉于国际陆海新通道的宏大片时,屏幕外的现实却可能是某条小巷里因城市更新而被迫迁徙的摊贩的无声叹息;当新闻以辉煌语调宣告GDP增速领跑西部时,某些直播间外的青年可能正为微薄的起薪与高昂的房价而陷入茫然,媒介现实与经验现实在此发生致命的断裂,直播镜头凭借其技术优势实施了最精巧的认知排除——那些无法被嵌入主流叙事框架的个体经验、异质声音与结构性矛盾,被系统地过滤在镜头焦点之外,沦为沉默的“不存在之域”,重庆卫视新闻直播由此构筑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并非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对现实的有目的性裁剪与重组,其终极目的便是将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压缩为单一向度的、可控的进步叙事。
更令人警觉的是,观看者逐渐患上认知依赖症,当直播镜头长期充当现实认知的代理中介,市民的独立思考能力便面临被无形削弱的危机,人们习惯于通过主播的解读来理解身边的变化,通过精心剪辑的画面来把握城市的脉搏,却逐渐丧失了对第一手现实进行批判性审视的意愿与能力,这种认知惰性使得权力与媒介的合谋更为顺畅——荧屏不仅传递信息,更在深层塑造着思维范式,当千万观众共享同一套由直播建构的符号体系与价值判断时,社会的多元对话空间便被无形挤压,批判性质疑的声音因缺乏媒介表征而逐渐边缘化,直至消失在主流叙事的巨大阴影中。
面对这座媒介精心构筑的认知迷宫,清醒的现代市民必须启动批判性防御机制,我们需要时刻自问:镜头为何持续聚焦于此而忽略彼?何种声音在直播中被放大,何种体验又被系统性地消音?这辉煌叙事背后预设了怎样的价值偏好与权力诉求?唯有通过这种不间断的反身性追问,才能打破直播所营造的认知茧房,识破其仪式性面纱背后的意识形态建构。
重庆卫视新闻直播作为现代性的媒介奇观,既是中国地方媒体发展的缩影,也是观察权力、媒介与公众认知交互作用的绝佳样本,它的镜头永远不可能真正客观,它的叙事永远是一种有选择的呈现,在这场无休止的认知战争中,真正的自主性不在于拒绝观看,而在于带着批判的锋芒观看,在于清醒地认识到:荧屏里的重庆,不过是无数个可能重庆中被选择和展示的一个版本;而屏幕之外那些未被言说的、被遮蔽的、甚至是被禁止呈现的,才共同构成了这座魔幻山城完整而复杂的真相,唯有意识到媒介现实的建构性与局限性,我们才能避免沦为符号仪式的无意识俘虏,才能在认知战争的硝烟中夺回对现实的定义权与解释权。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辫儿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ainet.com.cn/zlan/42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辫儿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屏幕镜像与感知断裂,重庆卫视新闻直播的仪式幻象与认知战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辫儿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全国多地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重庆市和安徽省作为重要地区,其疫情动态备受关注,本文将从两地疫情数据、防控措施、社会影响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为公众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参考。重庆市疫情报告:波动中趋稳,防控措施持续优化重庆市作...